摘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引,以天人核心为主干思想,阐述了适地适树理论及相应的植物造景设计特征要求,以国内某园林为案例,立足于该地的自然条件、人文风气、乡土植物等,介绍了该园林的植物造景设计方法,以期为构建景观地域性表现体系,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 植物造景; 园林设计; 植物搭配;

  中国园林规划设计自成体系,历来国内园林规划就倡导“天人合一”,大有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意蕴及理论核心,诸多园林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园林造景的主要评价标准。近年来,伴随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横跨多学科的风景园林植物、气候、地域、人文协调造景方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热衷探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应立足于当下,重新解读“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合理解释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发展理论。所谓“天地人三才之道”,天才主要是指植物在园林中分布的经纬度;地才主要指和植物分布息息相关的土壤条件、地形条件、生物条件等;人才主要指决定植物景观功能及决定景观需求的“人”[1]。三才为中国园林塑造的“本源”,是景观园林建设的导向因素,故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做到“尊才”。由此,部分学者提出“适地适树”理论,即根据绿化植物的基本生物特性,结合园林拟建地的基本条件,充分发挥植物的生长潜力,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保证植物能够达到最佳绿化水准,简而言之就是将树木栽种在其最适宜生长的地段,形成最为自然且满足业主方需求的景观。客观而言,目前业界部分从业者仍旧不能做到客观认识植物特性及植物离地条件,园林建设规划粗放投入资金、选择技术、无视地域差异的情况仍旧较为普遍,伴随行业的不断发展,该问题必须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根据适地适树指导理论,从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考量园林规划设计。

  1 基于适地适树理论的植物造景设计场地条件特征分析

  基于适地适树理论的植物造景设计场地条件特征需满足“尊天才”的要求,首先应客观确定植物造景设计生态需求“因子”,即“太阳辐射、空间、时间、温度、水分、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形条件、生物条件、区域环境改善条件、景观美化条件、文化创造条件等”,具体可细分为“纬度位置、太阳高度角、海拔位置、坡度坡向、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光谱成分、光照时长、季节更替状态、地理位置、空气密度、海拔高度、大型水体状态、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群、微环境生态效益、潜在植被等”。以此为根据,确定植物造景设计场地的建筑物、污染气体、硬质铺装、人类活动动向、雨排系统等[2,3]。

  基于适地适树理论的植物造景设计场地条件特征,可帮助设计者合理选择植物材料,确定适地适树目标的实现路径,保证植物造景设计符合场地的基址条件、满足地区气候特征、满足人的功能性需求。

  植物造景设计相关理论探讨可谓是历久弥新,在充分解读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得到全新改变。基于“天人合一”基本思想,得出适地适树理论,并将其纳入现代化的植物造景设计理论体系。因此,植物造景设计源于多学科的量化评价标准仍旧可得到充分应用。比如,国内的林业标准所采用的林业区域分类法、自然等分类法等就体现了自然环境综合体、多因子、主导因子等,结合Richards生长函数模型,可得出植物生长多型地位指数表及指数曲线,从而客观评估不同环境下的林木蓄积量。尽管植物造景设计不同于自然环境林业建设,更关注筑物形成的景观及其自然调节功能,但是其本源理论大致相同,当下应基于现有标准进行优化、修正,形成符合植物造景设计需求的量化评价标准。

  2 风景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设计搭配案例

  2.1 基本概况

  园林场所营造注重“士人隐逸文化传统”,以独特的文化教育气息区别于皇家园林奢华及苏杭园林娇媚,在氛围营造方面,大程度依赖于植物配置,从植物选择到和其他景观元素的相互搭配,逐渐形成了灵动的自然山水园林风格特征。植物造景设计和周边环境相适应,和园林文教文化向融洽,遵循功能统一原则,一方面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及季相特征,运用当地乡土植物、田园蔬菜瓜果等塑造完善的园林景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植物本身的文化内涵,采用具有品德象征寓意的植物,进一步烘托园林的文教氛围[4,5,6]。

  2.2 植物选择

  乔木类:该园林选择的乔木类本土植物主要有松、柏,落叶乔木以槐、榆、枣3类最为常见,其他可见的观赏乔木大致有银杏、杨、柳、桑、梧桐、梨、杏、桃、香椿、臭椿、楸、杜仲、皂荚、枫树、柰子、核桃、石榴、柿等。常用油松和白皮松。前者俗称青松,枝干挺拔、树冠如盖、浓荫常绿;后者又叫白果松,树皮呈粉白色,叶为针束状,二者都是优美的观赏树种。《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一代雄主秦始皇巡游东海,封禅泰山。完毕下山之时,突然天降暴雨,始皇帝只好在山腰五棵巨松下避雨,后来为感念松树的荫蔽之恩。因此,松树也常被比作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厚重君子。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朱熹为此句作注时,写道“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故在传统文化内,松树也常被赋予宽宏包容的精神内涵。松树引人注意的特点还有其凌霜傲雪,四季常青。论语说“君子固穷”,其中的“固穷”即安守于穷困,并不因处境、地位、名利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灌木类:主要选择海棠、丁香等。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中国古代海棠花卉栽培历史的记载,自《诗经》以来,多少诗人为了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将其注入笔端,以海棠入诗,如清平乐、红楼梦、如梦令等,南宋陈思在《海棠谱》序言中说:“梅花占于春前,牡丹殿于春后,骚人墨客特注意焉。独海棠一种,风姿艳质,不在二花之下。”海棠可与傲霜的梅花、国艳牡丹媲美。宋朝,海棠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因而被“列圣品,题云章奎画,炫耀千古,此花使得显闻于时,盛传于世焉”。海棠乃“花中至尊”,被君王贵族赏识,植于家中。“花中至尊”与人中至尊相得益彰,显示出彼此的至尊地位。故在园林造景中,海棠也成为造景常用植物,大有烘托整体氛围,丰富文化内涵的效果。

  2.3 景观空间构成

  不同于建筑亚博88app,园林建设所用材料具有生命特征,造景需要有机结合水体、园林道路、建筑、小品等,故造景设计方式相对多元化。植物是形成自然空间最灵活的材料,植物景观空间种植形式在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和园林内的建筑、道路、小品相匹配。

  该园林建筑主要采用沿水平轴网逐渐展开的布置形式,在平面功能组织方面,通过主轴线强调建筑本身的功能,形成一个由纵深感的建筑群落,为进一步突出氛围,强调规制性,植物配置以规则为基础,以自然配置为辅。

  以规则为基础主要是指,采用树种相同、大小相近的植物,配置在建筑中轴线两侧,所有栽种的植物两侧排列整齐、错落有致,体现对称均匀的布局,同时烘托主建筑的讲学氛围。以主建筑为例,道路两侧林荫遮蔽,殿前栽种皂荚、枫树、柰子,清秀可观,配置银杏、杨、柳、桑,形成枝繁叶茂的植物景象。

  自然配置则强调模仿自然,具有一定的自然变化,在建筑围合的院落内部,天井空间、庭院空间形成遮光效果、通风效果、采光效果良好的内部环境,借助盆栽、小型植物形成过渡空间,保证园林内部各个空间相互独立、适当交融。以该园林中的无进式院落为例子,该庭院内栽种造型突出的海棠、丁香等,烘托院落幽静雅致的别样氛围,形成愉快的自然情趣。

  当地降水量充沛,自古以来,古人就以山水为基本的哲学思想,同时将山水理念形象的应用在园林造景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婀娜多姿的园林水景。该园林以小型水景为主,以池、缸、钵为载体,形成空间感丰富且自然意蕴突出的景观。在当地特有的文化的影响下,水渠两岸栽种银杏、杨、柳、桑、梧桐等,形成园林外围立面景色,整个空间开合有度,整体来看,密林簇拥,同时也有院内跌水之意蕴。池则是园林内最为突出、重要的水体形式,池边种植几株垂杨柳,池塘内部倒影生动。此外,缸、钵在园林内部灵活布置,其中种植小型植物,放养鱼、龟,展现出别样的生活情趣。

  另外,在景观色彩构成方面,取自中国传统五色中的“青、白、黑”三色,青色主要代表新兴事物,园林建筑呈现的黑白是最直接的色彩组合,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所选乔木层峦叠嶂,富有层次感,营造出一定的空间深度感,放眼望去,整体清澈,水渠倒映诸多植物,且于当地多雨天气融合。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植物造景设计历来追求创造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上述案例借助传统审美文化,以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髓为引,较好解决了“人才”这一导向要求。植物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景观符号,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小见大,塑造出别样的景观色彩及空间景致,表现出独特的标志性及功效性,同步展现了园林北洋的文化追求及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凯.植物造景在小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评《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J].环境亚博88app,2019(7).

  [2]颜玉娟,陈星可,李永芳,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湖南阳明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8,034(001):102-107.

  [3]王晶懋,刘晖,张顺.基于场地土壤类型划分及优化设计的生境营造研究[J].中国园林,2018(A01):69-72.

  [4]刘晖,宋菲菲,郭锋,等.基于场地生境营造的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研究[J].中国园林,2018.

  [5]潘剑彬,朱战强,付喜娥,等.美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典型范例研究———奥姆斯特德及其比特摩尔庄园作品[J].中国园林,2019(8).

  [6]刘瑞雪,许晓雪,陈龙清.基于使用行为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调查研究———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04):129-134.